愛界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愛界小說 > 水從天上來 > 第三世

第三世

-

閱:子牙命柏鑒,引雷部正神上台受封。隻見清福神持引魂旛出壇來引雷部正神。隻見聞太師,畢竟他英風銳氣不肯讓人,那裡肯隨柏鑒?子牙在台上看見香風一陣,雲氣盤旋,率領二十四位正神,徑闖至台下,也不跪。子牙執鞭大呼曰:“雷部正神,跪聽宣讀玉虛宮封號!”聞太師方纔率眾神跪聽封號。子牙曰:“今奉太上元始敕命,爾聞仲曾入名山,證修大道,雖聞朝元之果,未證至一之諦,登大羅而無緣。位人臣之極品,輔相兩朝,竭忠補袞,雖劫運之使然,其真烈之可憫。今特令爾督率雷部,興雲佈雨,萬旋,率領二十四位正神,徑闖至台下,也不跪。子牙執鞭大呼曰:“雷部正神,跪聽宣讀玉虛宮封號!”聞太師方纔率眾神跪聽封號。子牙曰:“今奉太上元始敕命,爾聞仲曾入名山,證修大道,雖聞朝元之果,未證至一之諦,登大羅而無緣。位人臣之極品,輔相兩朝,竭忠補袞,雖劫運之使然,其真烈之可憫。今特令爾督率雷部,興雲佈雨,萬物托以長養,誅逆除奸,善惡由之禍福。特敕封爾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之職,仍率領雷部二十四員催雲助雨護法天君,任爾施行。爾其欽哉!”雷部二十四位天君正神名諱:鄧天君諱忠

辛天君諱環

張天君諱節

陶天君諱榮

龐天君諱洪

劉天君諱甫

苟天君諱章

畢天君諱環

秦天君諱完

趙天君諱江

董天君諱全

袁天君諱角

李天君諱德

孫天君諱良

柏天君諱禮

王天君諱變

姚天君諱賓

張天君諱紹

黃天君諱庚

金天君諱素

吉天君諱立

餘天君諱慶

閃電神金光聖母

助風神菡芝仙

批:乙:“聞仲為何被敕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之職?”

甲:“這你都不知道?”

乙:“你知道?”

甲:“你真不知道?”

乙:“既然你知道,可否說說?”

甲:“‘爾聞仲曾入名山,證修大道,雖聞朝元之果,未證至一之諦,登大羅而無緣。’注意這個一,很重要。”

乙:“嗯,一,怎麼重要了?”

甲:“聞太師有幾根金鞭?”

乙:“一對金鞭。”

甲:“這對金鞭最後怎麼樣了?”

乙:“被薑子牙用打神鞭打斷,不成一對了。”

甲:“聞太師是哪部正神?”

乙:“雷部。”

甲:“《封神演義》中,誰還和雷有關係?”

乙:“雷震子。”

甲:“雷震子的兵器是什麼?”

乙:“一根金棍。”

甲:“雷震子的脅下生了何物?”

乙:“一對雙翅。”

甲:“這一對雙翅是因何事相引而生?”

乙:“奉師命下山救父。”

甲:“雲中子為何讓雷震子下山救父?”

乙:“‘呀!原來西伯災厄已滿,目下逢危。今日正當他父子重逢,貧道不失燕山之語。’”

甲:“西伯侯有多少個兒子?”

乙:“加上雷震子,正好湊足一百個。”

甲:“雷震子因吃了何物,脅生雙翅?”

乙:“兩枚仙杏。”

甲:“為什麼是杏?”

乙:“我不知呀,你問我,你肯定知。”

甲:“什麼是藍忘機與魏無羨後來相認的憑證?”

乙:“聞笛聲。”

甲:“‘鏡與人俱去,鏡歸人未歸。無複姮娥影,空留明月輝。’‘唯將舊物表深情,鈿合金釵寄將去。釵留一股合一扇,釵擘黃金合分鈿。但教心似金鈿堅,天上人間會相見。臨彆殷勤重寄詞,詞中有誓兩心知。’杏,音同信也。何為父子二人再會之時,相認的憑信、憑證、印證?“雷震”之名。”

乙:“兩人各分一半首飾,以作日後各自拿出信物,吻合合一,印證相認。然後呢?”

甲:“龐弘、劉甫、苟章、畢環,是誰的部下?”

乙:“殷洪。”

甲:“他們為什麼跟隨殷洪?”

乙:“‘若千歲提攜,乃貴神所照,敢不如命。’”

甲:“如果殷郊不聽申公豹之言,不將成湯色號改成西周色號,那麼,這四人的結局會如何?”

乙:“這說不準,但是,肯定不會如同跟隨殷洪的那般下場。”

甲:“聞太師為什麼要自己為首親征西岐?”

乙:“‘誰知四將英勇,都也喪於西岐。薑尚有何本領,挫辱朝廷軍將!’‘也罷!如今東、南二處漸已平定,明日麵君,必須親征,方可克敵。’”

甲:“紂王與聞太師餞行起兵,聞太師接酒在手,轉身遞與黃飛虎,並對他說了什麼?”

乙:“‘朝綱無人,全賴將軍。當今若是有甚不平之事,禮當直諫,不可鉗口結舌,非人臣愛君之心。’”

甲:“‘逆臣黃某,出來見我!’麵對聞太師的大呼,黃飛虎是如何應答的?”

乙:“‘末將自彆太師,不覺數載,今日又會,不才冤屈,庶可伸明。’”

甲:“聞太師又是如何回答的?”

乙:“‘滿朝富貴,儘出黃門,一旦負君,造反助惡,殺害命官,逆惡貫盈,還來強辯!’‘那一員將官,先把反臣拿了?’”

甲:“‘太師奏疏,俱說得是。此三件事,朕俱總行,待朕再商議而行。費、尤二臣雖是冒犯參卿,其罪無證,且發下法司勘問,情真罪當,彼亦無怨。’這段話是誰說?”

乙:“紂王。”

甲:“麵對紂王這段話,聞太師是何反應?”

乙:“聞太師見紂王再三委曲,反有兢業顏色,自思:“吾雖為國直諫儘忠,使君懼臣,吾先得欺君之罪矣。””

甲:“然後呢?”

乙:“太師跪而奏曰:“臣但願四方綏服,百姓奠安,諸侯賓服,臣之願足矣,敢有他望哉?””

甲:“紂王與聞太師因何事在殿上君臣立辯?”

乙:“‘太師所奏,朕準七件,此三件候議妥再行。’‘陛下莫謂三事小節而不足為,此三事關係治亂之源,陛下不可不察,毋得草草放過。’”

甲:“聞太師前腳剛去東海起兵征伐,後麵就發生了何事?”

乙:“‘紂王同文武欣然回至大殿,眾官侍立。天子傳旨:“釋放費仲、尤渾。”彼時有微子出班奏曰:“費、尤二人,乃太師所參繫獄聽勘者。今太師出兵未還,即時釋赦,似亦不可。”紂王曰:“費、尤二人原無罪,係太師條陳屈陷,朕豈不明!皇伯不必以成議而陷忠良也。”微子不言下殿。不一時,赦出二人,官還原職,隨朝保駕。’”

甲:“以上這些說明瞭什麼?”

乙:“說明瞭什麼?”

甲:“‘有這等反常之事!隻因北海刀兵,致天子紊亂綱常。我負先王,有誤國事,實老夫之罪也!眾大王先生請回,我三日之後上殿,自有條陳。’說要這段話,聞太師做了何事?”

乙:“‘太師送眾官出府,喚徐急雨,令封了府門,一應公文不許投遞。至第四日麵君,方許開門應接事體。徐急雨得令,即閉府門。’”

甲:“‘天下興,好事行。天下亡,禍胎降。太師方上條陳,事已好將來了,不防東海反了平靈王。’旱土缺急雨,急雨也準備下了,可是前麵冠以一個徐字,還有用嗎?你囑咐黃飛虎,怪罪黃飛虎,可是你自己不也是見著紂王有兢業顏色,隨即該了態度。七事準行,其餘三事議妥再行,可是那三事是關鍵,是關係治亂之源。所以,那七事準行,能起多大作用?還不是“徐急雨”?‘堯在位七十載,乃遜位以禪虞舜。堯崩,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,舜知不可避,乃即天子之位。以禹為相,因堯之輔佐,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。所作韶樂,儘美儘善。’‘今陛下不修德政,一意荒淫,數年以來不知朝綱大變,國禮全無,使臣日勞邊疆,正如辛勤立燕巢於朽幕耳,唯陛下思之。’辛勤立燕巢於朽幕,嘴上說的出這個理,然而行為上呢?為首的,領頭的,關鍵的,你不怪,你反怪黃飛虎作甚?‘原來是你兩個賊臣表裡弄權,互相迴護。’你打你認為的賊臣,卻不知道紂王卻離不開他們兩位嘞。‘老臣此去,必克除反叛,清靜邊隅。願陛下言聽計從,百事詳察而行,毋令君臣隔絕,上下不通。臣多不過半載,便自奏凱還朝。’什麼叫君臣隔絕,上下不通?君臣不能同心一體,力使一處。”

乙:“哦~那接下來……”

甲:“接下來便怎樣?”

乙:“接下來你是否要問我聞太師身亡之過程?”

甲:“是。”

乙:“‘話說聞太師掐定避火訣,站於中間,在火內大呼曰:“雲中子,你的道術,也隻如此,吾不久居,我去也!”往上一升,駕遁光欲走。不知雲中子預將燃燈道人紫金缽盂磕住,渾如一蓋蓋定,聞太師那裡得知,往上一衝,把九雲烈焰冠撞落塵埃,青絲髮俱披下,太師大叫一聲,跌將下來。雲中子在外麵發雷,四處有霹靂之聲,火勢凶猛。可憐成湯首相為國捐軀,一道靈魂往封神台來。’”

乙:“接下來你是否要說雲中子預將燃燈道人紫金缽盂磕住,渾如一蓋蓋定,聞太師不知,往上一衝,把九雲烈焰冠撞落塵埃,青絲髮俱披下。為何也?上下隔絕,不通也。”

甲:“是的。”

乙:“後麵是不是要說,燃燈為什麼派幾路人馬,阻住聞太師去路,就是不讓他回朝歌,與紂王君臣相見,兵馬整合歸一。”

乙:“還有,紂王無道,先是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,後是反了東海平靈王,說不定以後還有南海,還有西海。聞太師再是忠心,再是日勞邊疆,然而君臣不能同心一體,依舊辛勤立燕巢於朽幕耳,故爾最終一步步漸絕也。”

甲:“是的。”

乙:“你確定你講的是“至一”?”

甲:“是。”

乙:“難道不是“至一”,而是僅是一?”

甲:“何意?”

乙:“我有疑。”

甲:“何疑?”

乙:“聞太師未曾親征前,有冇有派過人馬去伐西岐?”

甲:“有,有好幾路人馬,但都失敗了。”

乙:“那之前失敗的原因就不論了,現在的討論點是為什麼聞太師自己為首親征後,還是失敗了?同時,跟隨相助他的那些人也全部陣亡了。難道僅僅因為他助紂?”

甲:“難道不是?”

乙:“我覺得,你可以想想彆的?”

甲:“你不認同我所說之語,還讓我想想彆的?”

乙:“不,我認同你之前所說之語。隻是……”

甲:“隻是什麼?”

乙:“隻是,我覺得你的思維邏輯方向還停留在類似於‘昏君弑父,招宜弑君,此事之當然。’這個層麵上,所以,我覺得它還不全麵,還需要補充。故爾,才讓你再想一想。”

甲:“哦,這樣……‘太師,今日出兵落騎,實為不祥,可再點彆將征伐可也。’難道是因此出師不利?”

乙:“‘大夫差矣!人臣將身許國而忘其家,上馬掄兵而忘其命。將軍上陣,不死帶傷,此理之常,何足為異?大抵此騎久不曾出戰,未曾演試,筋骨不能舒伸,故有此失。大夫幸勿再言。’所以,還再想想。”

甲:“難道是‘你一生逢不的絕字’,故爾亡於絕龍嶺?”

乙:“‘太師差矣,大丈夫豈可以一字定終身禍福?況且吉人天相,隻以太師之才德,豈有不克西岐之理!從古雲:‘不疑何卜?’’所以,還是再想想。”

甲:“我想不出來了,你要知道,可否分享與我?”

乙:“你想過君臣隔絕,想過上下不通,想過應兆不祥,就冇有想過是他自己的原因嗎?”

甲:“自己的原因?”

乙:“對,自己有隔絕、不通之處。”

甲:“何意?”

乙:“‘周營眾將見成湯營裡飛起一人來,虎頭冠,麵如紅棗,尖嘴獠牙,猙獰惡狀,惟黃天化戰住辛環。’這段後麵緊跟著是什麼內容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見黃天化坐玉麒麟,知是道德之士,急催開墨麒麟,使兩條金鞭衝殺過來,忙取子牙。子牙忙催動四不相,急架相迎。二□□加,竟生雲霧。這是聞太師頭一場西岐大戰。’”

乙:“‘幸有楊戩在側,看見聞太師好鞭,隻打得落花流水,才把銀合馬飛走出陣,使槍便刺。’這段後麵緊跟著是什麼內容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見楊戩相貌非俗,心下自忖:“西岐有這些奇人,安得不反?”便把鞭來迎戰,數合之內,祭起雙鞭,正打中楊戩頂門上,隻打的火星進出,全然不理,一若平常。太師大驚,駭然歎曰:“此等異人,真乃道德之士!”’”

乙:“所以,我為什麼要問你,你懂“至一”和“一”的區彆了嗎?”

甲:“何意?”

乙:“知是道德之士,和真乃道德之士,有區彆嗎?”

甲:“有。”

乙:“這場對戰結束之後,緊接著第三日的戰況是怎樣的?”

甲:“聞太師的雌鞭不僅被薑子牙用打神鞭打斷了,連同自身也捱了一鞭,落下了墨麒麟。幸有門下吉立、餘慶催馬急救,太師借土遁去了。”

乙:“緊接著,當夜是什麼情況?”

甲:“‘且說子牙掌鼓聚將上殿,子牙令黃飛虎、飛彪、黃明等,衝聞太師左營;令南宮適、辛甲、辛免四賢衝右營;令哪吒、黃天化為頭對,衝大轅門;木吒、金吒、韓毒龍、薛惡虎為二對,龍鬚虎、武吉保子牙作三對。令楊戩:“你去燒聞太師行糧。老將軍黃滾守城垣。”調遣已定。’”

乙:“聞仲那方呢?”

甲:“‘且說聞太師敗兵進營,坐於帳下鬱鬱不樂。忽然見殺氣罩於中軍帳,太師焚香,將金錢一卜,早知其意,笑曰:“今劫吾營,非為奇計。”忙傳令:“鄧忠、張節在左營敵周將,辛環、陶榮在右營戰周將,吉立、餘慶守行糧,老夫守中營,自然無虞也。”聞太師安排迎敵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讓楊戩去燒聞太師行糧,老將軍黃滾守城垣?為什麼讓鄧忠、張節在左營敵周將,辛環、陶榮在右營戰周將,吉立、餘慶守行糧,聞太師自己守中營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雙方交戰的結果如何?”

甲:“‘話說楊戩借胸中三昧真火,將糧草燒著,照徹天地。聞太師正戰之間,忽見火起,心中大驚,自思:“糧草被燒,大營難立。”把金鞭架槍擋劍,無心戀戰。又見子牙騎到,把打神鞭祭於空中,聞太師難逃這一鞭之厄,隻打的聞太師三昧火噴出三四尺遠近。太師把墨麒麟縱出圈子,且戰且走,黃飛虎等追襲。鄧忠、張節見中軍失守,隻得保著聞太師奪路而走,南宮適等追趕。辛環、陶榮、吉立、餘慶見勢頭不好,護持不下,隻得敗走。辛環肉翅飛在空中,保著聞太師退走往岐山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曰‘糧草被燒,大營難立’?為什麼曰‘鄧忠、張節見中軍失守,隻得保著聞太師奪路而走,南宮適等追趕。辛環、陶榮、吉立、餘慶見勢頭不好,護持不下,隻得敗走。辛環肉翅飛在空中,保著聞太師退走往岐山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你知?”

乙:“我知啊,講究有內有外呀,外攻內守,將在內,卒在外。為什麼曰‘三軍未動,糧草先行’?糧草對於軍營是很重要、很關鍵的存在,糧草存放之地是守護重地。現在,最關鍵的都失了,還怎麼守?”

甲:“原來是這樣。”

乙:“雷震子是在怎樣的情況下,第二次下山的?”

甲:“‘且說終南山玉柱洞雲中子在碧遊床,忽然想起聞太師征伐西岐,正是雷震子下山之時,忙命金霞童兒:“請你師兄來。”童子去不多時,將雷震子請至碧遊床前,倒身下拜。雲中子曰:“徒弟,你可往西岐去見你兄武王姬發,便可謁見你師叔薑子牙,助他伐紂,你可立功,速去。倘或中途遇有肉翅之人,便可立功,方不負貧道傳你兩翅玄功,以助周室。”正是:兩枚仙杏安天下,方保周家八百年。’”

乙:“雲中子為什麼在碧遊床,忽然想起聞太師征伐西岐,正是雷震子下山之時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‘辛環,你看前麵飛來一人,甚是凶惡,你可仔細小心。’雷震子與辛環中途一戰,誰勝誰負?”

甲:“雷震子隻殺得辛環抵擋不住,抽身望岐山逃走。”

乙:“然後雷震子作何想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自思:“不可追趕。見了師叔、皇兄,料他還來,終久會我。”遂望西岐城相府中來。’”

乙:“雷震子是如何與武王相會的?”

甲:“‘正話間,忽報:“有一道童求見。”子牙傳:“請。”少時,雷震子進府下拜,口稱:“師叔。”子牙曰:“是那座名山弟子?今至此地?”雷震子答曰:“弟子乃終南山玉柱洞雲中子門下雷震子是也。今奉師令下山,一則謁師叔立功,二則見皇兄相會。”子牙曰:“你皇兄是誰?”雷震子曰:“皇兄乃是武王。”子牙問:“兩邊站立殿下,你們可認得麼?”眾人曰:“認不得。”雷震子曰:“弟子七歲曾救文王出五關,弟子乃燕山雷震之子。”子牙方悟,謂諸將曰:“此子先王曾言,出五關遇雷震子救護。今日進西岐,乃當今之洪福,得此異人。”遂引雷震子往見武王。子牙至皇城,有執殿官啟武王:“丞相候旨。”武王傳:“宣。”子牙進殿行禮畢,奏曰:“大王禦弟朝見。”武王曰:“孤弟何人?”子牙曰:“昔日先王在燕山收的雷震子,一向在終南山學藝,今日方歸。”武王命:“請來。”雷震子進內庭,倒身下拜,口稱:“皇兄。”武王稱:“禦弟,昔先王曾言賢弟之功,救危出關,複回終南。今日相逢,實為慶幸。”武王見雷震子形象凶惡,不敢命入內庭,恐驚太姬等。武王曰:“相父與孤代勞,相府宴弟。”子牙曰:“雷震子持齋,隻隨臣府宅,以便立功。”武王甚喜。雷震子彼時辭王回相府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雷震子自我介紹七歲曾救文王出五關,自己乃文王在燕山收的雷震子,子牙方悟?為什麼武王見雷震子形象凶惡,不敢命入內庭,恐驚太姬等人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為什麼薑子牙曰‘聞太師平日有將才,今觀如此整練,人言尚未儘其所學。’黃飛虎回其曰‘丞相不必憂慮,況且魔家四將不過如此!正所謂國王洪福大,巨惡自然消散’?為什麼前麵曰‘武王洪福,丞相德政,致使聞仲不識時務,失其利也。’後麵雷震子就來與武王相會了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不知不知,你為什麼就不能與剛剛的糧草問題,聯絡在一起,想一想呢?”

甲:“……啊,這怎麼想,想了還是不知,還是你來說吧。”

乙:“‘比乾曰:“人若是無心,如何?”’”

甲:“‘婦人曰:“人若無心,即死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比乾大叫一聲,撞下馬來,一腔熱血濺塵埃。’”

乙:“緊接著,後麵寫的是何內容?”

甲:“‘話說賣菜婦人見比乾落馬,不知何故,慌的躲了。黃明、周紀二騎馬,趕出北門,看見比乾死於馬下,一地鮮血,濺染衣袍,仰麵朝天,瞑目無語。二將不知所以然。當時子牙留下簡貼,上書符印,將符燒灰入水,服於腹中,護其五臟,故能乘馬出北門耳。見賣無心菜的,比乾問其因由,婦人言“人無心即死”,若是回道“人無心還活”,比乾亦可不死。比乾取心下台上馬,血不出者,乃子牙符水玄妙之功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曰‘若是回道“人無心還活”,比乾亦可不死’?為什麼曰‘比乾取心下台上馬,血不出者,乃子牙符水玄妙之功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這個問題你不知,那我換個問題,走入絕龍嶺的聞仲,最後可以不絕不死嗎?”

甲:“這怎麼可以。”

乙:“這為什麼不可以?既然人無心還可活,為什麼聞仲就不可活呢?”

甲:“比乾挖心後,還可活,那是因為有子牙符水玄妙之功,可是,聞仲有什麼?”

乙:“他冇有嗎?誰說他冇有?若他冇有,後麵的雷聲普化天尊,又從何而來?”

甲:“他有嗎?在哪看出來的?我怎麼冇看出來?”

乙:“彆急,我現在還有彆的問題要先問。”

甲:“什麼問題?”

乙:“‘太師不必憂慮,況且三山五嶽之中,道友頗多,或請一二位,大事自然可成。’聞太師聽過,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‘老夫著軍務煩冗,紊亂心懷,一時忘卻。’”

乙:“太師觀看大海,青山幽靜,嗟歎何語?”

甲:“‘吾隻為國事煩瑣,先王托孤之重,何日能脫卻煩惱,靜坐蒲團,參玄悟妙,閒看《黃庭》一卷,任烏兔如梭,何有與我。’”

乙:“聞太師與十天君相遇的過程是怎樣的?”

甲:“‘話說聞太師到了金鼇島,下了墨麒麟,看了一回。各處洞門緊閉,並無一人,不知往那裡去了,靜悄悄的。聞太師沉吟半晌,自思:“不如往彆處去罷。”上了墨麒麟,方出島來,後有人叫曰:“聞道兄,往那裡去?”聞太師回頭,見來者乃菡芝仙也。忙上前稽首曰:“道友往那裡去?”菡芝仙答曰:“特來會你。金鼇島眾道友,為你往白鹿島去練陣圖。前日申公豹來,請俺們往西岐助你。我如今在八卦爐中煉一物,功尚未成,若是完了,隨即就至。眾道友現在白鹿島。道兄,你可速去。”聞太師聽說大喜,遂辭了菡芝仙,徑往白鹿島來。霎時而至,隻見眾道人或帶一字巾、九揚巾,或魚尾金冠、碧玉冠,或挽雙抓髻,或陀頭打扮,俱在山坡前閒說,不在一處。聞太師看見大呼曰:“列位道友,好自在也!”眾道人回頭,見是聞太師,俱起身相迎。內有秦天君曰:“聞得道兄征伐西岐,前日申公豹在此相邀助你,吾等在此練十陣圖,方得完備。適道兄到臨,真是萬千之幸。”聞太師問曰:“兄們練的那十陣?”秦天君曰:“吾等這十陣,各有妙用。明日至西岐擺下,其中變化無窮。”聞太師看罷曰:“為何隻有九位,卻少一位?”秦天君曰:“金光聖母往白雲島去練他的金光陣,其玄妙大不相同,因此少他一位。”董天君曰:“列位陣圖可曾完麼?”眾道人曰:“俱完了。”“既完了,我們先往西岐,聞兄在此等金光聖母同來。你意下如何?”聞太師曰:“既蒙列位道兄雅愛,聞仲感戴榮光萬萬矣。此是極妙之事。”九位道人辭了聞太師,借水遁先往岐山而來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曰前麵曰靜悄悄的,‘不如往彆處去罷’,然後後麵就有人叫曰:‘聞道兄,往那裡去?為什麼霎時而至白鹿島?為什麼寫‘隻見眾道人或帶一字巾、九揚巾,或魚尾金冠、碧玉冠,或挽雙抓髻,或陀頭打扮’?為什麼‘俱在山坡前閒說,不在一處’?‘九位道人辭了聞太師,借水遁先往岐山而來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那後麵是什麼內容呢?”

甲:“‘不說九位道者往西岐山,到了營裡。且說聞太師坐在山坡,倚鬆靠石。未及片時,隻見正南上五點斑豹駒上坐一人,帶魚尾金冠,身穿大紅八卦衣,腰束絲絛,腳登雲履,背一包袱,掛兩口寶劍,如飛雲掣電而來。望見白鹿島前不見眾人,隻見一位穿紅、三隻眼、黃臉長髯的道者,卻原來是聞太師。金光聖母急下坐騎曰:“聞兄何來?”二人施禮。問:“九位道友往那裡去了?”太師曰:“他們先往岐山去,留吾在此,等候同行。”二人大喜,齊上坐騎,駕起雲光,往岐山而來,霎時便至。到了行營,吉立領眾將迎接上中軍帳,與眾道人相見。秦天君曰:“西岐城在那裡?”聞太師曰:“因吾前夜敗兵,退至七十裡安營,此處乃是岐山。”眾人曰:“我們連夜起兵前去。”聞太師令鄧忠前隊起兵,整點人馬,一聲炮響,殺奔西岐城來。安了行營,三軍放定營大炮,呐喊傳更。’”

乙:“為什麼曰未及片時?為什麼曰如飛雲掣電而來?為什麼曰急下坐騎?為什麼曰我們連夜起兵前去?”

甲:“說明急?突出心急?與‘太師乃丹心赤膽,恨不能一刻遂平西地,其心才快’這句話相呼應?”

乙:“‘吾聞薑子牙崑崙門下,想二教皈依,總是一理。如紅塵殺伐,吾等不必動此念頭。既練有十陣,我們先與他鬥智,方顯兩教中玄妙。若要倚勇鬥力,皆非我等道門所為。’這段話,聞太師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‘道兄之言甚善。’”

乙:“‘須如此如此,自然命絕。又何勞眾道兄費心?’這段話,聞太師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聞太師喜不自勝,對眾道友曰:‘今日姚兄施**力,為我聞仲治死薑尚。尚死,諸將自然瓦解,功成至易,真所謂樽俎折衡,談笑而下西岐。大抵今皇上洪福齊天,致感動列位道兄扶助。’”

乙:“文殊廣法天尊取了秦完首級,拎將出天絕陣來,聞太師見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在墨麒麟上,一見秦完被斬,大叫一聲:“氣殺老夫!”催動坐騎,大叫:“文殊休走,吾來也!”天尊不理。墨麒麟來得甚急,似一陣黑煙滾來。’”

乙:“懼留孫破了地烈陣後,聞太師見過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又見破了地烈陣,趙江被擒,在墨麒麟背上聲若巨雷,大叫曰:“懼留孫莫走,吾來也!”’”

乙:“見慈航破了風吼陣,聞太師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見而呼曰:“氣殺吾也!”將麒麟磕開,提金鞭衝殺過來。’”

乙:“普賢真人破了寒冰陣,聞太師是何態度?”

甲:“欲為袁角報仇。”

乙:“太乙真人破了化血陣,聞太師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在老營外,見太乙真人又破了化血陣,大叫曰:“太乙真人休回去,吾來了!”’”

乙:“聞太師這般沉不住氣,就算冇有國事煩瑣,先王托孤之重,你說他能脫卻煩惱,靜坐蒲團,參玄悟妙,閒看《黃庭》一卷,任烏兔如梭嗎?”

甲:“何意?”

乙:“有我。”

甲:“什麼意思?”

乙:“猜測之想而已,一晃而過吧。後麵,眼見十絕陣破了六陣,聞太師又開始了什麼行動?”

甲:“‘話說聞太師獨自尋思,無計可施。忽然想起峨眉山羅浮洞趙公明,心下踟躕:“若得此人來,大事庶幾可定。”忙喚吉立、餘慶:“好生守營,我往峨眉山去來。”二人領命。太師隨上墨麒麟,掛金鞭,借風雲,往羅浮洞來。’”

乙:眼見趙公明心如火發,意似油煎,走投無路,帳前走到帳後,抓耳撓腮。聞太師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見公明如此不安,心中甚是不樂,亦無心理論軍情。’”

乙:“‘道兄,我為你下山,你當如何解救我?’聞太師又是何反應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這一會神魂飄蕩,性亂如麻,一時間走投無路。’”

乙:“‘雲霄妹子,悔不用你之言,致有今日之禍!’這裡呢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見趙公明這等苦切,心如刀絞,隻氣得怒髮衝冠,鋼牙挫碎。’”

乙:“‘啟太師,紅水陣又被西周破了。’這裡呢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因趙公明有釘頭七箭書事,鬱鬱不樂,納悶心頭,不曾理論軍情,又聽得破了一陣,更添愁悶。’”

乙:“‘這西岐山發箭射草人,成湯營裡趙公明大叫一聲,把左眼閉了。’這裡呢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心如刀割,一把抱住公明,淚流滿麵,哭聲甚慘。’”

乙:“‘武王、雷震子、哪吒俱陷紅砂陣內。’這裡呢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口雖慶喜,心中隻是不樂,止為公明混悶而死。’”

乙:“三霄娘娘將黃河陣內拿了玉虛許多門人,聞太師又是如何?”

甲:“聞太師十分喜悅,設席賀功。”

乙:“這邊黃河陣已破,那邊聞仲一方,又是如何?”

甲:“‘且說彩雲仙子怒氣不息,菡芝仙見破了黃河陣,進老營來見聞太師。太師已知陣破,玉虛門人都救回去了,心下十分不安,忙具表遣官,往朝歌求救。又發火牌,調三山關總兵官鄧九公往麾下聽用。’”

乙:“‘且說南極仙翁破了紅砂陣,白鶴童子見三穴內有人,南極仙翁發一雷,驚動哪吒、雷震子,俱將身一躍,睜開眼看見南極仙翁,知是崑崙山師尊來救護。哪吒急來扶武王,武王已是死了,坐下逍遙馬,百日都壞了。燃燈在外麵見破了紅砂陣,子牙催騎入陣,來看武王時已是死了,子牙哭聲不止。燃燈曰:“不妨,前日入陣時,有三道符印護其前後心體,武王該有百日之災。吾自有處治。”雷震子揹負武王屍骸,放在蓬下,用水沐浴。燃燈將一粒丹藥,用水研化,灌入武王口內。有兩個時辰,武王睜眼觀看,方知回生。見子牙眾門人立於左右,王曰:“孤今日又見相父也。”子牙差左右聽用官,送武王回宮。’這裡,為什麼曰‘南極仙翁發一雷,驚動哪吒、雷震子’?為什麼曰‘俱將身一躍,睜開眼看見南極仙翁,知是崑崙山師尊來救護’?為什麼曰‘不妨,前日入陣時,有三道符印護其前後心體,武王該有百日之災。吾自有處治’?為什麼曰‘孤今日又見相父也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為什麼眾道人方纔出蓬欲去,忽雲中子至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為什麼曰‘止留慈航同子牙在蓬上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一問三不知,說的是不是你呀?”

甲:“我不知,但我會將問題連起來想,而不是我不知我不知,反正一問三不知。三霄娘娘,又稱作什麼?隨世仙姑。什麼人會犯黃河陣?修行根淺之人。那雲中子為何不犯黃河陣?讓雲中子最後一個相攔聞仲,聞仲到底是哪裡有問題?為什麼止留慈航同子牙在蓬上?說到慈航,會想到什麼?慈航普度。普度、普化,這二者之間有冇有關係?”

乙:“後麵,‘把吊著的趙江斬了’,誰看見吊著的趙江心生大怒過?”

甲:“趙公明。”

乙:“為什麼曰‘菡芝仙把風袋抖開,一陣黑風捲起。不知慈航道人有定風珠,隨取珠將風定住,風不能出’?為什麼曰‘彩雲仙子聽得陣後有響聲,回頭看時,早被哪吒一□□中肩甲,倒翻在地,後加一槍,結果了性命,也往封神台去了’?為什麼曰‘武成王大戰張節,黃飛虎槍法如神,大吼一聲,把張節一□□於馬下,一靈也往封神台去了’?還有,為什麼曰‘且言子牙全勝回兵,慈航作辭回山’?為什麼曰‘子牙進城,升銀安殿,傳令眾將用過午飯,上殿聽點,眾將領令’?為什麼曰‘子牙進內室寫柬帖’?‘隻至午末未初,銀安殿上打聚將鼓響,眾將上殿,參謁聽令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後麵,為什麼曰‘楊戩領三千人馬,先燒彼之糧草,彼軍不戰自亂。你如燒了手守後營糧草。吾在中軍,看誰進轅門’?為什麼曰‘人馬暗暗到了成湯大轅門,左右有燈籠為號,一聲信炮,三軍呐喊,鼓聲大振’?為什麼曰‘聞太師正征戰之間,子牙祭起打神鞭,聞太師當中神目看見,疾忙躲時,早中左肩臂’?為什麼曰‘龍鬚虎發石亂打,三軍駐紮不定,大隊一亂,周兵呐喊,四麵圍裹上來,聞太師如何抵擋得住’?為什麼曰‘聞太師有力也無處使,有法也無處用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聽過午時已到嗎?”

甲:“聽過。”

乙:“一般用午時作為分界點,而這裡為什麼要寫午末未初?結合

前麵的慈航作辭回山,結合武成王槍挑一名聞太師的部下,結合聞太師傷了左肩臂,龍鬚虎發石亂打,便明白了,事情到這裡,便是代表薑子牙一方,開始占上風,而聞太師一方,則開始走下風。‘西岐聖主,天命維新。紂王無道,陷害萬民。你等何不投西土,受享安康。何苦用力,而為獨夫,自取滅亡。’口號一喊,加之楊戩再燒糧草,對於聞太師來講,就是雪上加霜。”

甲:“哦,這樣。”

乙:“‘太師,方纔怎的怕他,便自退兵?’麵對辛環之問,聞太師是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‘廣成子番天印,吾等招架不住。若中此印,倘或無生,如何是好?且自避他。’”

乙:“麵對赤精子掏出陰陽鏡,聞太師是如何反應的?”

甲:“‘話說聞太師見赤精子拿出陰陽鏡,把麒麟一磕,跳出圈子外,往燕山下退去。赤精子也不來趕。太師氣得麵黃氣喘,默默無言。辛環曰:“太師,兩條路既不容行,不若還往黃花山,進青龍關去罷。”太師沉吟良久,曰:“吾非不能遁回朝歌,見天子,再整大兵,以圖恢複。隻人馬累贅,豈可舍此身行?”隻得把人馬調回,往青龍關大道而行。’”

乙:“後麵鄧忠、吉立二將,又亡於誰之手?”

甲:“亡於埋伏在半途的哪吒之手。”

乙:“哪吒的後麵,是誰在阻攔聞太師?其戰功如何?”

甲:“黃天化。其解決了餘慶,並用攢心釘打傷了辛環。”

乙:“後麵就奇了,明明看見山上薑子牙同武王在馬上飲酒,為什麼提鞭殺上山來。隻見一聲雷響,一人也不見了,左看右看,也不見蹤跡?然後忽然山下一聲炮聲,人馬勢如雲集,圍困山下,待到催騎殺下山來,結果發現,一軍一卒俱無。氣還冇喘定,又見山頂上大炮響,子牙與武王拍手大笑他。那個怒火呀,於是又縱騎複殺上山來。將至半山凹裡,猛然飛起雷震子,金棍正中墨麒麟後胯上,打得此獸竟為兩段。然後這個辛環肉翅飛起,來戰雷震子。不防楊戩暗祭哮天犬,一口把辛環的腿咬住了,雷震子一棍,正打著辛環頂門,死於非命。”

甲:“是奇怪呀,為什麼明明看見人,結果上得山來又不見蹤影呢?”

乙:“為什麼將至半山凹裡,猛然飛起雷震子,金棍正中墨麒麟後胯上,打得此獸竟為兩段?為什麼非要將至半山凹裡?”

甲:“這也有什麼講究?”

乙:“為什麼將墨麒麟打成兩段?你忘了之前說的“至一”了嗎?你忘了之前說的未證至一之道了嗎?所以,將至半山凹裡,有冇有講究?雷震子與辛環,同樣脅生兩翅,為什麼這裡雷震子一棍打中辛環頂門?”

甲:“對呀,這問題又來了。”

乙:“後麵,還是奇,‘不好歸國,想吾三十萬人馬西征,大戰三年有餘,不料失機,止存敗殘人馬數千,致有片甲無存之誚。連吾坐騎俱死,門人、副將俱絕。’‘天絕成湯,當今失政,致天心不順,民怨日生。臣空有赤膽忠心,無能回其萬一。此豈臣下征伐不用心之罪也?’‘太師坐到天明,複起身招集敗殘土卒,迤邐而行。又無糧草,士卒疲敝之甚,俱有饑色。猛然見一村舍,有簇人家,太師沉吟,饑不可行,乃命士卒:“向前去借他一頓飯,你等充饑。”眾人向前觀看,果然有個所在。’”

甲:“這借飯充饑這一段情節,有何奇處,人饑餓的時候,不就是想要有口飯吃嘛。”

乙:“你說的對,不奇,饑思飯,渴思飲,不奇。這飯也吃了,謝也道了,後麵是什麼?”

甲:“‘離了此間,同些士卒望青龍關大路而來,不覺迷蹤失徑。太師命軍士站住,觀看東南西北。忽聽林中伐木之聲,見一樵人,太師忙令士卒向前問那樵子。士卒向前問曰:“樵子,借問你一聲。”樵子棄斧在地,上前躬身,口稱:“列位,有何事呼喚?”士卒曰:“我等是奉敕征西的。如今要往青龍關去,借問那條路近些?”樵子用手一指:“往西南上不過十五裡,過白鶴墩,乃是青龍關大道。”士卒謝了樵子,來報與聞太師。太師命眾人往西行,迤邐望前而行。不知道這樵子乃是楊戩變化的,指聞太師往絕龍嶺而來。’”

乙:“欲往青龍關,求生路,結果楊戩卻將其指到絕龍嶺,這條死路。為何?為何楊戩要變作一個樵子伐木?”

甲:“火焚木,聞太師是因火而死,所以這裡就寫伐木唄。”

乙:“那為什麼是楊戩呢?為什麼要寫同些士卒望青龍關大路而來,不覺迷蹤失徑呢?”

甲:“這個不知。”

乙:“關於聞太師亡於雲中子的通天神火柱,你有冇有什麼想說的?”

甲:“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離、坤、兌,八方全部是火龍,上麵也被蓋了,好像聞太師往這去也被阻,往那去也被阻,最後避無可避,無路可走。”

乙:“你還怪同情他的。”

甲:“是有那麼點,雖然他一心助紂,可……”

乙:“那你怎麼不想一想,他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?”

甲:“為什麼?”

乙:“你有冇有覺得我們還漏掉了什麼?”

甲:“漏掉了什麼?”

乙:“黃花山。”

甲:“對哦,漏掉了黃花山。”

乙:“用金牆遁住了鄧忠,用水遁遁住了張節,用木遁遁住了陶榮,用山石壓住了辛環。為什麼這麼容易?”

甲:“‘玄中道術多奇異,倒海移山談笑中。’”

乙:“聞太師勒轉墨麒麟,舉鞭照辛環頂門上打來,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辛環大叫曰:“老師慈悲,弟子不識高明,冒犯天威。望老師赦宥,若得再生,感恩非淺。”太師把鞭放在辛環頂上曰:“你認不得我。吾非道者,我是朝歌聞太師是也。因征伐西岐,往此經過,你那藍臉的人無故來傷我。你還是欲生乎,欲死乎?”辛環大叫:“太師老爺,小的不知是太師駕過此山,早知應當迎迓!冒犯天顏,萬望恕小人死罪!”太師曰:“你既欲生,吾便赦汝,隻要在吾門下往征西岐。若是有功,不失腰玉之福。”辛環曰:若是貴人肯提拔下士,末將願從麾下指揮。”太師把鞭一指,黃巾力士將山石揭去。辛環站不起來,半晌方能站立,拜倒在地,聞太師扶起。太師收了辛環,方倚鬆靠石坐下,辛環立在一旁。聞太師問曰:“黃花山有多少人馬?”辛環答曰:“此山方圓有六十裡,嘯聚嘍羅一萬有餘,糧草頗多。”太師不覺大喜。辛環跪下哀告曰:“前來三將,望太師老爺一例慈悲赦宥。若得回生,願儘駑駘,以報知遇之恩。”聞太師道:“你還要他來?”辛環曰:“名雖各姓,情同手足。”聞太師曰:“既然如此,你等也是有義氣的。站開了!”太師發手,一聲雷鳴,振動山嶽。且說遁的三將,一時揉眉擦眼。鄧天君不見了金牆,張天君不見了大海,陶榮不見了大林。三將走馬回山,隻見辛環站在那穿紅的道人旁邊。鄧忠大怒,聲若巨雷,叫:“賢弟,與吾拿住那妖道!”話還未了,張、陶二將齊叫:“拿妖道!”’‘話說三將齊來發怒,辛環急上前忙止曰:“兄弟們不得妄為,快下馬來參謁,此是朝歌聞太師老爺。”三將聽說聞太師,滾鞍下馬,拜伏在地,口稱:“太師,久慕大名,未得親睹尊顏。今幸天緣,大駕過此,末將等有失迎迓,致多冒瀆,正謂誤犯,望太師老爺恕罪,末將等不勝慶幸。”眾將請太師上山。聞太師聽說亦喜,隨同眾將上山。眾將請太師上坐,複行參謁。太師亦自溫慰,因問四將:“尊姓何名?今日幸逢,老夫亦與有榮焉。”鄧忠曰:“此黃花山,俺弟兄四人結義多年。末將姓鄧名忠,次名辛環,三名張節,四名陶榮。隻因諸侯荒亂,暫借居此山,權且為安身之地,其實皆非末將等本心。”聞太師聽罷:“你等肯隨吾征伐西岐,候有功之日,俱是朝廷臣子,何苦為此綠林之事,埋冇英雄,辜負生平本事?”辛環曰:“如太師不棄,忠等願隨鞭鐙。”聞太師曰:“列位既肯出力王室。正是國家有慶。你們可將山上嘍羅計有多少?”辛環答曰:“有一萬有餘。”聞太師曰:“你可曉諭眾人,願隨征者去,不願隨征者寧釋還家,仍給賞財物,也是他跟隨你們一場。”辛環領命,傳與眾人,有願去的,有不願去的,俱將曆年所積給與諸人,眾人無不悅服。除不去的,尚餘七千多人馬,糧草計有三萬,俱打點停當。燒了牛皮寶帳。聞太師即日起兵,又得四將,不覺大喜。把人馬過了黃花山,徑往前進,浩浩蕩蕩,甚是軍威雄猛。’”

乙:“‘貧道看此山幽靜,欲化此結一茅庵,早晚誦一二卷《黃庭》,不識將軍肯否?’‘方纔那藍臉的無知觸我,被我一鞭打死了。你二人又來做甚麼?我非有彆意,欲化此黃花山修煉,你二人肯麼?’這是聞太師的真實想法嗎?”

甲:“不是。”

乙:“為何不是?”

甲:“心口不一。”

乙:“那什麼是他的真實想法?”

甲:“‘收得此人,去伐西岐,乃是用人之際。’”

乙:“‘你既欲生,吾便赦汝,隻要在吾門下往征西岐。若是有功,不失腰玉之福。’‘若是貴人肯提拔下士,末將願從麾下指揮。’為何辛環答應如何爽快?”

甲:“一是因求生,二是因:‘此黃花山,俺弟兄四人結義多年。末將姓鄧名忠,次名辛環,三名張節,四名陶榮。隻因諸侯荒亂,暫借居此山,權且為安身之地,其實皆非末將等本心。’”

乙:“‘你等肯隨吾征伐西岐,候有功之日,俱是朝廷臣子,何苦為此綠林之事,埋冇英雄,辜負生平本事?’聞太師這段話,四人是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辛環曰‘如太師不棄,忠等願隨鞭鐙。’”

乙:“‘你可曉諭眾人,願隨征者去,不願隨征者寧釋還家,仍給賞財物,也是他跟隨你們一場。’‘辛環領命,傳與眾人,有願去的,有不願去的,俱將曆年所積給與諸人,眾人無不悅服。除不去的,尚餘七千多人馬,糧草計有三萬,俱打點停當。燒了牛皮寶帳。聞太師即日起兵,又得四將,不覺大喜。把人馬過了黃花山,徑往前進,浩浩蕩蕩,甚是軍威雄猛。’你看這是不是話說的漂漂亮亮,事也辦的漂漂亮亮,可以說眾人無不悅服。而且,聞太師也隨心所願了,四將亦是實現本心了。”

甲:“是這樣的。”

乙:“那到最後,為什麼是:‘不好歸國,想吾三十萬人馬西征,大戰三年有餘,不料失機,止存敗殘人馬數千,致有片甲無存之誚。連吾坐騎俱死,門人、副將俱絕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你說鄧忠在金牆中,張節在水遁中,陶榮在木遁中,當時的感覺會不會像聞太師在通天神火柱中的感受呢?”

甲:“不知道,但我想因為內外不隔絕,在裡麵一定很難受。”

乙:“誰替他們三人求情的?”

甲:“辛環。‘前來三將,望太師老爺一例慈悲赦宥。若得回生,願儘駑駘,以報知遇之恩。’‘你還要他來?’‘名雖各姓,情同手足。’”

乙:“哎呀,聞太師在通天神火柱中,麵臨上下隔絕境地的時候,怎麼冇人給他說情呢?”

甲:“說的是呀。”

乙:“聞太師為什麼不懼鄧忠?”

甲:“‘聞太師用金鞭急架忙迎,鞭斧交加,勇戰在高山之上。聞太師征伐多年,不知見過多少豪傑,那裡把他放在眼裡。’”

乙:“所以,當無人相助的時候,自己為什麼不相助自己?冇有辛環,那就自己來做自己的辛環。冇有慈航,那就自己來做自己的慈航,普度那些跟隨自己以及情同手足之人。”

甲:“什麼意思?”

乙:“這裡輕輕鬆鬆降伏四人,可為什麼遇到通天神火柱就不行了呢?說明……”

甲:“說明什麼?”

乙:“說明一山還有一山高。”

乙:“‘一山末過一山迎,千裡全無半裡平。莫道牧童遙指處,隻看圖畫不堪行。’黃花山的確難走,可是,自己身入其中,還是可以走出來的,不是嗎?”

甲:“怎麼突然跳到這裡來了?”

乙:“你有冇有想過,過了絕龍嶺,也許就是青龍關了。”

甲:“可是,冇辦法過絕龍嶺啊。”

乙:“真的冇辦法嗎?”

甲:“有辦法嗎?”

乙:“姬昌讓人去找將星,眾人是在哪裡發現嬰兒的?”

甲:“古墓。”

乙:“在古墓旁發現的孩子,為什麼日後長大,卻能可保周家八百年?”

甲:“這個……”

乙:“‘朕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,你雖是方外,卻也在朕版圖之中,這等可惡。本當治以慢君之罪,諸臣隻說朕不能容物,朕且問他端的,看他如何應我。’‘方纔道者見朕,稽首而不拜,大有慢君之心。今所答之言,甚是有理,乃通知通慧之大賢也。’‘陛下若知道有妖魅,妖魅自不敢至矣。惟陛下不識這妖魅,他方能乘機蠹惑,久之不除,釀成大害。’所以,聞仲的轉機,聞仲的生機,該去哪裡找?”

甲:“這二者有關係?”

乙:“‘’‘雲散水枯,汝歸何處?’立馬回答後麵的話。”

甲:“‘雲散皓月當空,水枯明珠出現。’”

乙:“好……為什麼木劍要掛在分宮樓?為什麼掛在分宮樓木劍被焚?為什麼執掌司天台首官杜元銑被斬?為什麼商容啟請紂王放他歸田?為什麼外臣梅伯被炮烙治死?”

甲:“這和聞仲有甚關係?”

乙:“你先回答我的問題。”

甲:“我回答不上來。”

乙:“為什麼梅伯被綁在炮烙的外柱上?”

甲:“瞧你說的,不綁在外柱上,還綁在內柱上?”

乙:“炮烙和通天神火柱有冇有什麼共通之處?”

甲:“都是柱,都用火,都燒灼於人。”

乙:“內裡把關的斬了,中間把關的歸田了,留下的外臣會怎樣?”

甲:“如此昏庸,其餘留下的外臣自然就繼續被其荼毒唄。”

乙:“所以,聞太師為什麼會兵馬、坐騎俱死,門人、副將俱絕?”

甲:“明明是紂王所行之事,為什麼又攀扯上聞太師?”

乙:“都是為首的,領頭的,為什麼不能攀扯在一起?”

甲:“可是聞太師和紂王不一樣啊……”

乙:“啥不一樣,一個沉迷酒色,把江山送了,一個迷蹤失徑,將自己弄到絕路,你還說他們不一樣?這個問題先放在這裡,現在我們要過分宮樓,看看姬昌怎麼回到故鄉的?”

甲:“怎麼又過分宮樓?怎麼又扯到姬昌身上了?”

乙:“紂王和姬昌,迷了,丟家了,不能回家了,但人家姬昌要回故鄉去呀,要一家團圓呀。”

甲:“想不通,這怎麼會聯絡在一起。”

乙:“誰讓姬昌夜逃朝歌的?”

甲:“黃飛虎。”

乙:“黃飛虎後來反了,投奔到了哪裡?”

甲:“西岐。”

乙:“修建完靈台後,於文王夜寐中,做了何夢?”

甲:“‘時至三更,正值夢中,或見東南一隻白額猛虎,脅生雙翼,望帳中撲來。’”

乙:“聞太師與黃飛虎,對於紂王而言,是怎樣的存在?”

甲:“冇聽人說嗎?‘文有太師聞仲,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,文足以安邦,武足以定國。’”

乙:“‘似失林飛鳥,漏網驚魚,那分南北,孰辨東西。’這說的是誰?”

甲:“在逃路上的姬昌。”

乙:“此時他是怎樣的狀態?”

甲:“‘文王心慌似箭,意急如雲,正是仰麵告天天不語,低頭訴地地無言。隻得加鞭縱轡數番,恨不得馬足騰雲,身能生翅。’”

乙:“呃,這時候,他是冇能身生翅膀,但來了一個脅生雙翅的兒子來救他。隻是,這個兒子出來太急,冇有問他的師父,他的父親是個什麼模樣,當然,他的師父也冇主動告訴他,就看他自己怎麼辦。這個時候,他是如何辦的?”

甲:“‘隻見那壁廂一人粉青氈笠,穿一件皂服號衫,乘一騎白馬飛身而來。雷震子曰:“此人莫非是吾父也?”大叫一聲曰:“山下的可是西伯侯姬老爺麼?”’”

乙:“他父親聽到了嗎?”

甲:“文王聽得有人叫他,勒馬抬頭觀看時,又不見人,隻聽得聲氣。於是乎歎曰:“吾命合休,為何聞聲,不見人形。此必鬼神相戲。”’”

乙:“為什麼這樣?”

甲:“‘原來雷震子麵藍,身上又是水合色,故此與山色交加,文王不曾看得明白,故有此疑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見文王住馬停蹄,看一回不言而又行,又叫曰:“此位可是西伯侯姬千歲否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文王自忖:“若是鬼魅,必無人聲,我既到此,也避不得了。他既叫我,我且上山看他如何。”文王打馬上山,叫曰:“那位傑士,為何認得我姬昌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聞言,倒身下拜,口稱:“父王,孩兒來遲,致父王受驚,恕孩兒不孝之罪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文王曰:“傑士,錯認了,我姬昌一向無識,為何以父子相稱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曰:“孩兒乃是燕山收的雷震子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文王曰:“我兒,你為何生得這個模樣?你是終南山雲中子帶你上山,算將來方今七歲,你為何到此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曰:“孩兒奉師法旨,下山來救父親出五關,退追兵,故來到此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文王聽罷,吃了一驚,自思:“吾乃逃官,已自得罪朝廷。此子看他麵色,也不是個善人,他若去退追兵,兵將都被他打死了,與我更加罪惡。待我且說他一番,以正他凶暴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文王叫:“雷震子,你不可傷了紂王軍將。他奉王命而來,吾乃逃官,不遵王命,棄紂歸西,我負當今之大恩。你若傷了朝廷命官,你非為救父,反為害父也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答曰:“我師父也曾分付孩兒,叫我不可傷他軍將之命,隻救父親出五關便了。孩兒自勸他回去。”雷震子見那裡追兵卷地而來,旗旛招展,鑼鼓齊鳴,喊聲不息,一派征塵,遮蔽旭日。雷震子看罷,便把脅下雙翅一聲響,飛起空中,將一根黃金棍拿在手裡,就把文王嚇了一閃跌在地下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殷破敗大笑曰:“好醜匹夫!焉敢口出大言,煽惑三軍,欺吾不勇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將手中棍架住曰:“不要來,你想必要與我定個雄雌,這也可,隻是奈我父王之言,師父之命,不敢有違。我且試一試,與你看。”雷震子將脅下翅一聲響,飛起空中,有風雨之聲,腳登天,頭往下,看見西邊有一山嘴往外撲著。雷震子說:“待我把這山嘴打一棍你看。”一聲響亮,山嘴滾下一半,雷震子轉身落下來,對二將言曰:“你的頭可有這山結實?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二將見此凶惡,魂不附體。二將言曰:“雷震子,聽你之言,我等暫回朝歌見駕。且讓你回去。”殷、雷二將見此光景,料不能勝他,隻得回去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父王不必如此。若照銅符,有誤父王歸期。如今事已急迫,恐後麵又有兵來,終是不了之局。待孩兒背父王,一時飛出五關,免得又有異端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我兒,話雖是好,此馬如何出得去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且顧父王出關,馬匹之事甚小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此馬隨我患難七年,今日一旦便棄他,我心何忍?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事已到此,豈是好為此不良之事?君子所以棄小而全大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馬,非昌不仁,舍你出關。奈恐追兵複至,我命難逃,我今彆你,任憑你去罷,另擇良主。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曰:“父王快些!不必久羈。”文王曰:“揹著我,你仔細些。”文王伏在雷震子背上,把二目緊閒,耳聞風聲,不過一刻,已出了五關,來到金雞嶺,落將下來。雷震子曰:“父王已出五關了。”文王睜開二目,已知是本土,大喜曰:“今日複見我故鄉之地,皆賴孩兒之力。”’”

乙:“然後呢?”

甲:“‘雷震子曰:“父王前途保重,孩兒就此告歸。”文王驚問曰:“我兒,你為何中途棄我?這是何說?”雷震子告曰:“奉師父之命,止救父親出關,即歸山洞,今不敢有違,恐負師言。孩兒有罪。父王先歸家國,孩兒學全道術,不久下山,再拜尊顏。”雷震子叩頭與文王灑淚而彆。’”

乙:“好,你把雷震子救父這一段總結一下。”

甲:“認不得,沒關係,叫唄。嚇一跳,沒關係,問唄。追兵難遣,憂什麼,我有金棍在手。五關難出,愁什麼,我有雙翅在身。”

乙:“還有嗎?”

甲:“我在想,聞太師若有一天想回故鄉,是不是也得參照雷震子救父之行為,大雄大力,人中豪傑,如申字兩邊出頭,輕易便可脫困也。”

乙:“為什麼要參照雷震子,而不參照提供飯食與聞太師等人吃的老叟呢?”

甲:“老叟?老叟和雷震子能比嗎?”

乙:“同樣把自己家中本有的,拿出來救人於危難之間,為何不可相比呢?”

甲:“也是。”

乙:“店小二為何不肯賒賬與文王?”

甲:“‘此處比彆處不同,俺這西岐撒不得野,騙不得人!西伯侯千歲以仁義而化萬民,行人讓路,道不拾遺,夜無犬吠,萬民而受安康,湛湛堯天,朗朗舜日。好好拿出銀子,算還明白,放你去。若是遲延,送你到西岐,見上大夫散宜生老爺,那時悔之晚矣。’”

乙:“店主申傑為何最後又親自護送怎樣?”

甲:“‘店主人,吾非彆人,乃西伯侯是也。因囚羑裡七年,蒙聖恩赦宥歸國,幸逢吾兒雷震子,救我出五關,因此囊內空虛。權記你數日,俟吾到西岐,差官送來,決不相負。’‘大王千歲,子民肉眼,有失接駕之罪。複請大王入內,進獻壺漿,子民親送大王歸國。’”

乙:“這說明瞭什麼?”

甲:“說明文王這個人在西岐民眾中有信,誠信、威信。”

乙:“為什麼太薑傳令百官、眾世子往西岐接駕?”

甲:“從金錢數中得信,文王將歸。”

乙:“文王見到故國,心中作何想?”

甲:“‘昔日朝商之時,遭此大難,不意今日迴歸,又是七載,青山依舊,人麵已非。’”

乙:“經過七載,今日迴歸,青山依舊,人麵已非……麵對迴歸西岐的文王,民眾反應如何?”

甲:“‘隻見眾民大呼曰:“七年遠隔,未睹天顏。今大王歸國,萬民瞻仰,欲親睹天顏,愚民欣慰。”文王聽見眾臣如此,方騎逍遙馬,眾民歡聲大振曰:“今日西岐有主矣!”人人歡悅,各各傾心。’”

乙:“文王為什麼要建靈台?”

甲:“‘以應災祥之兆。’”

乙:“靈台建好後,為什麼還要再建一池沼?”

甲:“以應‘水火既濟,合配陰陽’之意。”

乙:“建設池沼過程中,發生了何事?文王如何處理?”

甲:“‘眾人隨將帶來鍬鋤,一時挑挖。內中挑出一副枯骨,眾人四路拋擲。文王在台上,見眾人拋此枯骨。王問曰:“眾民拋此何物?”左右啟奏曰:“此地撅起一副人骨,眾人故此拋擲。”文王急傳旨,命眾人:“將枯骨取來,放在一處,用匣盛之,埋於高阜之地。豈有因孤開沼,而暴露此骸骨?實孤之罪也。”眾人聽見此言,大呼曰:“聖德之君,澤及枯骨,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?真是廣施仁義,道合天心,西岐萬民獲有父母矣。”眾民歡聲大悅。’”

乙:“嗯……建靈台,建池沼,聖德之君,澤及枯骨,與執掌司天台官的杜元銑,與外臣梅伯,有冇有什麼聯絡?”

甲:“這能有聯絡?”

乙:“沒有聯絡嗎?”

甲:“有什麼聯絡?”

乙:“不告訴你。”

甲:“為什麼不告訴我?”

乙:“和你說了這麼多,你還不懂,累呀。”

甲:“事情不全部理清,怎麼能撥雲見日呢?”

乙:“所以,和你說話累。”

甲:“和我說話怎麼就累了?”

乙:“不,不是和你說話累,是和聞太師說話累。”

甲:“和聞太師說話累,和誰說話不累?”

乙:“雲中子。”

甲:“為何?”

乙:“‘此時紂王正在鹿台與妲己飲酒,不覺一陣昏沉,伏幾而臥。忽見太師立於傍邊,諫曰:“老臣奉敕西征,屢戰失利,枉勞無功,今已絕於西土。願陛下勤修仁政,求賢輔國,毋肆荒淫,濁亂朝政。毋以祖宗社稷為不足重,人言不足信,天命不足畏。企反前愆,庶可挽回。老臣欲再訴深情,恐難進封神台耳,臣去也!’徑往封神台來。柏鑒引進其魂,安於台內。且說紂王猛然驚醒,曰:“怪哉!異哉!”妲己曰:“陛下有何驚異?”紂王把夢中事說了一遍。妲己曰:“夢由心作,賤妾常聞陛下憂慮聞太師西征,故此有這種警兆。料聞太師豈是失機之士?”紂王曰:“禦妻之言是矣。”隨時就放下心懷。’為何聞太師還要上諫紂王‘願陛下勤修仁政,求賢輔國,毋肆荒淫,濁亂朝政。毋以祖宗社稷為不足重,人言不足信,天命不足畏。企反前愆,庶可挽回’?為何曰‘夢由心作,賤妾常聞陛下憂慮聞太師西征,故此有這種警兆’?”

甲:“不知。”

乙:“既不知,那就不說了,累。”

甲:“事情還冇有了結,怎麼能說累,這樣,我不陪你搭話了,讓聞太師來跟你搭話。”

無名氏:“聞太師你可聽過‘你自小時走到老,老了再小,老小千番也還難。隻要你見性誌誠,念念回首處,即是靈山’?‘這些路,若論二位賢弟,便十來日也可到;若論我走,一日也好走五十遭,還見日色;若論師父走,莫想!莫想’?”

聞太師:“聽過,隻是不知何意?”

無名氏:“‘百川會處擎天柱,萬劫無移大地根。’光是如何發散出去的?九位道人借水遁先往西岐去了,你繼續留在白鹿島等金光聖母。雖然占據九比二的個數優勢,但是,試想,若你不回軍營,那九位道人會連夜殺奔向西岐嗎?所以,是不是說明,為首的,領頭的那個最重要?”(“我如今在八卦爐中煉一物,功尚未成,若是完了,隨即就至。”注:所以,為什麼這麼說?)

聞太師:“是的。”

無名氏:“十絕陣聽其名,而知其意。這樣狠毒之陣,為什麼還有人能破,還有人能安然無恙出來?而反觀你在破十絕陣過程中的表現,又是如何呢?楊戩為什麼被你鞭打而不動?為什麼菡芝仙把風袋抖開,一陣黑風捲起,隨之慈航道人即可取定風珠將風定住,風不能出?菡芝仙亡了,彩雲仙子跟著就被哪吒一□□中肩甲,為何也?雲隨風動,風從何來?為什麼雲中子不犯九曲黃河陣?為什麼先前菡芝仙在轅門,怒從心上起,惡向膽邊生?為什麼後來‘子牙進內室寫柬帖’,調遣兵將?你可聽過‘譬如手不觸刃,刃不傷人’?到了淨悄悄的金鼇島,是誰喊住你的?菡芝本來清淨,但你心頭黑風起,還能再清淨否?如此,無明生起,還能從十絕陣中出來嗎?”

無名氏:“你因先王托孤之重,為國事煩瑣,做不到靜坐蒲團,參玄悟妙,閒看《黃庭》一卷,任烏兔如梭,何以也?‘吾非不能遁回朝歌,見天子,再整大兵,以圖恢複。隻人馬累贅,豈可舍此身行?’‘事已到此,豈是好為此不良之事?君子所以棄小而全大。’所以,困住你的是條條路障嗎?是通天神火柱嗎?”

聞太師:“不是嗎?”

無名氏:“不是。”

聞太師:“那是什麼?”

無名氏:“上下隔絕,內外不通。”

聞太師:“何意?”

無名氏:“冬至這一天,為什麼在二十四時節中,是很重要的節氣?”

聞太師:“一陽來複,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。”

無名氏:“陰極之至,既然走到儘頭了,為什麼還會一陽來複?”

聞太師:“這個就是自然的奧妙,本有的。”

無名氏:“當一個人在荒郊野外,又饑餓難耐的時候,上一個米缸見底的好客窮家去討飯,行不行得通?”

聞太師:“不行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再好客,也得家裡有,方能賙濟彆人。”

無名氏:“‘聞太師聽得此言,心中大怒,三目交輝,隻急得當中那一隻神目睜開,白光現尺餘遠近。’‘太師聽說,當中神目睜開,長髯直豎。’‘隻急得當中神目睜開,長籲短歎。’‘聞太師損兵折將,在帳中獨坐無言,猛然當中神目看見西岐一股殺氣,直衝中軍。’這些都是關於你的神目描寫,為什麼它能隨著你情緒波動而有反應呢?”

聞太師:“本有的,遇事自然反應如此。”

無名氏:“你姓什麼?”

聞太師:“我姓聞。”

無名氏:“你為什麼姓聞?”

聞太師:“我本來就姓聞啊,好好的,乾嘛問我這個問題。”

無名氏:“‘你們姓什麼?昨日攪擾你家,久後好來謝你。’你能問人家老叟,我為何不能問你?”

聞太師:“我問他,是因為我為了以後靠著這個名姓,方便來謝他。你問我又是做什麼?”

無名氏:“我問你是想問你,你明明看見武王和薑子牙了,結果為什麼到了地方,又看不見?”

聞太師:“這是我的一塊心病。你不提,我也放在心裡疑惑呢。”

無名氏:“雷震子為什麼在你將至半山凹的時候,飛出來,用那條金棍把你的墨麒麟打成兩斷?”

聞太師:“我弄不清楚。”

無名氏:“你的神目為什麼隨時跟隨你的情緒而有反應?”

聞太師:“本自有之。”

無名氏:“哈哈,哈哈,哈哈。”

聞太師:“你笑什麼?”

無名氏:“我笑你。”

聞太師:“笑我什麼?”

無名氏:“笑你不瞭解自己。”

聞太師:“我何處不瞭解自己?”

無名氏:“是國事累你,是人馬累你,果真是這樣嗎?人家都說聞太師不能回朝歌,是因為條條路障,是因為通天神火柱,可我道不是。你為什麼亡於絕龍嶺,你為什麼怕番天印,你為什麼怕陰陽鏡?你赤膽忠心,那麼辛苦的在外南征北戰,到頭來為何是那般結局?”

聞太師:“為何這般?”

無名氏:“因為你一直都在門外麵忙活,冇有抓到內裡的關鍵、竅門所在。因為你未證“至一”之道。”

聞太師:“何為內裡的關鍵、竅門所在?”

無名氏:“‘你自小時走到老,老了再小,老小千番也還難。隻要你見性誌誠,念念回首處,即是靈山。’‘這些路,若論二位賢弟,便十來日也可到;若論我走,一日也好走五十遭,還見日色;若論師父走,莫想!莫想。’《西遊記》中業龍為何要求助真龍?宣鑒禪師又名什麼?”

聞太師:“見性禪師。”

無名氏:“見性禪師在見過龍潭禪師後,有一句名言,是什麼話?”

聞太師:“‘窮諸玄辯,若一毫置於太虛;竭世樞機,似一滴投於巨壑。’”

無名氏:“‘外麵黑,一夕於室外默坐。龍問。何不歸來。師對曰黑。龍乃點燭與師。師擬接。龍便吹滅。師乃禮拜。龍曰。見什麼。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。’”

無名氏:“所以,還被楊戩迷惑,往絕龍嶺而去嗎?還在外麵辛苦的征戰不休嗎?不可外求,燕巢不可立於朽幕也。”

無名氏:“為什麼這邊文王危急,那邊雲中子便立刻心血來潮?為什麼你的墨麒麟,霎時可至千裡?為什麼你的神目,能及時而應?‘左丞範衝居士,字致虛。由翰宛守豫章,過圓通謁旻禪師,茶罷曰:“某行將老矣。墮在金紫行中,去此事稍遠。”通呼內翰,公應喏。通曰:“何遠之有?”’所以,老小千番不到靈山,為何?一日多遍到得靈山,為何?為什麼說‘難難難,十擔油麻樹上攤’?為什麼又說‘易易易,百草頭上祖師意’?《水滸傳》中,開頭為什麼是洪信叫人揭開封皮?結尾為什麼錢塘江上潮信來?”

無名氏:“層層路障,千萬裡之遙,的確好遠。人們不僅喜生怕死,還弄不清生和死之間的距離有多遠。為什麼曰‘哪吒急來扶武王,武王已是死了,坐下逍遙馬,百日都壞了’?為什麼曰‘不妨,前日入陣時,有三道符印護其前後心體,武王該有百日之災。吾自有處治’?為什麼曰‘南極仙翁發一雷,驚動哪吒、雷震子,俱將身一躍,睜開眼看見南極仙翁,知是崑崙山師尊來救護’?絕龍嶺真能令你絕滅?‘大雨燕山曾出世,一聲雷響現無生。’雷震子最初出現在古墓旁,還記得嗎?‘人無心還活’,還記得嗎?‘雲散水枯,汝歸何處?’‘雲散皓月當空,水枯明珠出現。’還記得嗎?”

無名氏:“你為什麼遇不同之境,便自然而生悲、憂、愁、喜?你知道你悲、憂、愁、喜,卻不知道這些從何而生,為何?隔絕,不通……轟隆一聲,你便知,哦,這是雷響了。這不僅是聞,也是信,也是應。為什麼要去特寫雷震子救父這一過程?‘某自到來,不蒙指示心要。’‘自汝到來,吾未嘗不指汝心要。’‘何處指示?’‘汝擎茶來,吾為汝接。汝行食來,吾為汝受。汝和南時,吾便低首。何處不指示心要?’”(注:所以,九天應元雷聲,從何而來?)

無名氏:“為什麼曰‘在天為日通明帝,在地生煙活編氓,在人五臟為心主,火內玄功大不同’?輔助理解:‘王怒而問曰。何者是佛。提曰。見性是佛。王曰。師見性否。提曰。我見佛性。王曰。性在何處。提曰。性在作用。王曰。是何作用。我今不見。提曰。今現作用。王自不見。王曰。於我有否。提曰。王若作用。無有不是。王若不用。體亦難見。王曰。若當用時。幾處出現。提曰。若出現時。當有其八。王曰。其八出現。當為我說。波羅提即說。偈曰。在胎為身。處世為人。在眼曰見。在耳曰聞。在鼻辨香。在口談論。在手執捉。在足運奔。遍現俱該沙界。收攝在一微塵。識者知是佛性。不識喚作精魂。王聞偈已。心即開悟。悔謝前非。’”(注:所以,普化,從何而來?所以,為什麼聞太師剛開始英風銳氣不肯讓人?爾後出得封神台,便祥光縹緲,紫霧盤旋,電光閃灼,風雲簇擁?)

無名氏:“‘君不見,冬月雷,深藏九地底,寂默如寒灰。紛紛槁葉木儘脫,蠢蠢蟄戶蟲爭坯。堅冰積雪一朝儘,風搖天邊鬥柄回。雷聲卻擘九地出,殷殷似挾春俱來。魚龍振鰭熟睡醒,桃李一笑韶顏開。候耕老農喜欲舞,掀泥百草知誰催。惟嗟婦女不解事,深屋揜耳藏嬰孩。吾聞陰陽有常數,非時動靜皆為菑。無人為報阿香道,時來何至勞卿推。’欲瞭解雷部章回所言究竟為何?需緊緊抓牢幾字:印,應。杏,信,姓、性。”

甲:“為什麼夾龍之間有飛龍?”

乙:“‘六十年來狼藉,東壁打到西壁。如今收拾歸來,依舊水連天碧。’”

甲:“何意?”

乙:“昊天上帝,瑤池金母,二人膝下有女,名喚作什麼?”

甲:“龍吉公主。”

乙:“‘楊戩回顧,見兩個童兒趕來,楊戩立而問曰:“那童子,那個盜袍?”童子曰:“是你!”楊戩大喝一聲:“吾盜你的袍?把你這孽障!吾修道多年,豈犯賊盜!”二童子曰:“你是誰?”楊戩曰:“吾乃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門下楊戩是也!”二童聽罷,倒身下拜:“弟子不知老師到,有失迎迓。”楊戩曰:“二童子果是何人?”童子曰:“弟子乃五夷山金毛童子是也。”’三尖兩刃刀,是什麼樣式的?為什麼曰‘吾盜你的袍?把你這孽障!吾修道多年,豈犯賊盜’?”

甲:“……”

乙:“‘隻見裡邊黑暗不明,楊戩借三昧火眼現出光華,照耀如同白晝。原來裡麵也大,隻是一個儘頭路,觀看左右,並無一物,隻見閃閃灼灼,一口三尖兩刃刀,又有一包袱紮在上麵。’儘頭路的那端是什麼?”

甲:“一口三尖兩刃刀,還有一件黃衣袍。”

甲:“黃袍加身,寓意什麼?”

乙:“功成也。”

甲:“那這裡楊戩穿上黃衣袍,收了二名弟子是代表什麼?還有,絕龍嶺的儘頭是什麼?”(刀、盜,音同道也。)

甲:“……”

乙:“山根,為何又叫土星?鼻子在麵部中處在一個怎樣的位置?”

甲:“中央、中庭部位。”(注:所以,黃庚,從何而來?庚,音同根也。)

乙:“聞太師為何不能證得至一之道?”

甲:“‘陛下若知道有妖魅,妖魅自不敢至矣。惟陛下不識這妖魅,他方能乘機蠹惑,久之不除,釀成大害。’”

乙:“還有呢?”

甲:“迷失了路徑也。”

乙:“‘藏身匿影總無良,水到渠成為甚忙?背卻天真貪愛慾,有違師訓逐疆場。’這說的是誰?”

甲:“土行孫。”

乙:“所以,楊戩為什麼要捉住土行孫?為什麼要訪問他的根腳?還有為什麼要曰‘隻因勸酒蟠桃會,誤犯天條謫翠微。“青鸞鬥闕”權修攝,再上靈霄啟故扉’?”

甲:“為什麼?”

乙:“你去問聞太師這會子為何在想自己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?為何再找出問題後,又再將它改正、補救?”

乙:“為什麼是在蟠桃會上有失規矩?”

甲:“酒喝多了,頭腦還清楚嗎?”

乙:“紂王驚異夢中聞太師之語,一旁的妲己,如何迴應,讓紂王隨即放下心懷的?”

甲:“‘夢由心作,賤妾常聞陛下憂慮聞太師西征,故此有這種警兆。料聞太師豈是失機之士?’”

乙:“‘孤不知得有何罪,天子屢年征伐,竟無寧宇,民受倒懸,軍遭殺戮,將逢陷阱,如之奈何!相父今又如此受苦,使孤日夜惶悚不安。武王此話因何而引發?”

甲:“薑子牙被捆仙繩捆住。”

乙:“後來何以得解?”

甲:“繩頭,符帖在繩頭。‘正慮之間,忽報:“有一道童要見丞相。”子牙道:“請進來。”原來是白鶴童子,至殿前見子牙,口稱:“師叔,奉老爺法牒,送符印將此繩解去。”童兒把符帖在繩頭上,用手一指,那繩即時落將下來。’”

乙:“‘將軍今把先行印,讓土行孫掛了,使他早能成功。回師奏凱,共享皇家天祿,無使遷延日月,何如?’鄧九公為何將土行孫改作正印先行?”

甲:“‘此人必定有些本事,他無有道術,申公豹決不薦他。也罷,不若把他改作正印先行。’”

乙:“兵馬、坐騎俱亡,門人、副將俱絕,是誰之責?”

甲:“領頭聞太師之責。”

乙:“土行孫為什麼欲夜刺武王?”

甲:“貪迷所致。”

乙:“‘土行孫隨後趕來,祭起捆仙繩,又來拿子牙。他不知懼留孫駕著金光法隱在空中,隻管接他的。’這叫什麼?”

甲:“到頭了。”(注:所以,為什麼曰‘百日方能出得此厄’?所以,為什麼雷震子是姬昌百子中的最後一子?“九仞之積,猶虧一簣之功。”)

乙:“為何曰‘我二人可至前殿,叩謝薑丞相與我尊師撫育成就之恩’?”

甲:“一夜晚景,成就夫妻了。”

乙:“薑子牙為何派散宜生去鄧九公大營說媒?”

甲:“‘子牙公,方纔貧道卜算,這畜生與那女子該有係足之緣。前生分定,事非偶然。若得一人作伐,方可全美。若此女來至,其父不久也是周臣。’”

乙:“土行孫為什麼能與鄧嬋玉結為百年好合?”

甲:“鄧九公對土行孫的許諾。”

乙:“鄧九公先前欲不認這門親事,散宜生是如何迴應的?”

甲:“‘元帥此言差矣。大丈夫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況且婚姻之事,人之大倫,如何作為兒戲之談。前日元帥言之,土行孫信之;土行孫又言之,天下共信之;傳與中外,人人共信。正所謂路上行人口似碑,將以為元帥相女配夫,誰信元帥權宜之術,為國家行此不得已之深衷也!徒使令愛千金之軀,作為話柄;閨中美秀,竟作口談。萬一不曲全此事,徒使令愛有白頭之歎。吾竊為元帥惜之。今元帥為湯之大臣,天下三尺之童無不奉命,若一旦而如此,吾不知所稅駕矣。乞元帥裁之。’”

乙:“掩心甲脫去,洞房之夜,是何種光景?”

甲:“心心相印。”

乙:“印與信,有何關係?古來就使用的印信,又有何作用?”(“人馬暗暗到了成湯大轅門,左右有燈籠為號,一聲信炮,三軍呐喊,鼓聲大振。殺聲齊起。”“若是他帶有將佐,元帥可轅門迎接,至中軍用酒筵賺開他手下眾將,預先埋伏下驍勇將士,俟酒席中擊杯為號,擒之如囊中之物。”“鄧九公方纔接禮單看玩,隻見辛甲暗將信香取出,忙將抬盒內大炮燃著,一聲炮響,恍若地塌天崩。”注:所以,為何如此寫作?)

乙:“頭一晚,‘從今向去,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。’第二天,‘可中有個漢,牙如劍樹,口似血盆,一棒打不回頭。他時向孤峰頂上,立吾道去在!’所以,夾龍之間,為什麼會有飛龍?”(注:‘吾此來,實與子牙代勞,執掌符印;二則眾友有厄,特來解釋;三則了吾念頭。子牙公請了,可將符印交與我。’‘列位道友,貧道今破十陣,與子牙代勞已完,眾位各歸府。’‘雷部正神施猛力,神仙殺戒也難逃。’)(“師父,弟子一時迷惑,但富貴人人所欲,貧賤人人所惡。弟子動了一個貪癡念頭,故此盜了老師捆仙繩、兩葫蘆丹藥,走下塵寰。”“淡鵝黃,銅錢厚。骨突雲,霞光透。屬戊己,按中央。黃鄧鄧,大花袍,渾身上下金光照。”“佇立草坡,一望並無人走;行來深凹,俱是采藥仙童。不是凡塵行樂地,賽過蓬萊第一峰。”注:“曾散天花蕊珠宮,念墮塵中。鉛華洗儘,珠璣不禦,道仙風。東遊我醉騎鯨去,君駕素鸞從。垂虹看,天台采藥,更與誰同。”所以,金素,從何而來?金素與黃庚,有何聯絡?鉛華洗儘,返璞歸真。“不落不昧,僧俗本無忌諱。丈夫氣宇如王,爭受囊藏被蓋。一條楖栗任縱橫,野狐跳入金毛隊。”)

補充:為什麼要把土行孫描寫成矮子?為什麼聞太師要去羅浮洞求援趙公明?這與未歸正前的黑風山熊羆,有甚聯絡?

土行孫為什麼要偷盜他師父的捆仙繩走下塵寰?這與‘東來的和尚,——一夥強盜’,有甚聯絡?

孫悟空腰裡帶的瞌睡蟲,為什麼是在東天門與增長天王猜枚耍子贏的?他什麼摸出兩個來,瞞窗眼兒彈將進去,徑奔到那童子臉上,鼾鼾沉睡,再莫想得醒?這與紂王沉迷酒色,與聞太師迷蹤失徑,有冇有什麼聯絡?

元始天尊為什麼賜予眾人縱地金光法?為什麼說聞太師未證至一之道?這與那彌羅宮有誰是太乙天仙?與‘加冠進祿’,與‘既不是人家奴才,好道叫做‘添壽’、‘添福’、‘添祿’?與轉迴廊,登寶閣,天上蟠桃三度摸。縹緲香雲出翠屏,小仙乃是東方朔。’與帝君仍欲留奉玉液一杯,行者道:‘急救事緊,不敢久滯。’與九老又留他飲瓊漿,食碧藕。行者定不肯坐,止立飲了他一杯漿,吃了一塊藕,急急離了瀛洲,徑轉東洋大海。與‘日久見人心。’有甚聯絡?一個說帝君處冇有桃子你偷吃,一個說我師父冇有仙丹你偷吃。一個因犯錯下凡曆劫一番又回到了之前的所在;一個推倒靈根後,又到處尋訪能醫治靈根的所在。““青鸞鬥闕”權修攝,再上靈霄啟故扉。”到底哪裡纔是本來的來處?“乾鵲傍簷鳴鵲唶,烏鴉繞屋聲鴉啞。西庵道者來送果,東鄰稚子去偷瓜。吉凶占相既有驗,罪福果報應無差。道人若有此見解,青銅鏡麵生痕瑕。懶融一見四祖後,百鳥更不來銜花。”

為什麼姬昌危難之際,雷震子出現了?為什麼聞太師困厄之際,遇到了老叟李吉?為什麼留慈航道人在蘆蓬?為什麼子牙進內室寫柬帖?這與‘番番是福’,與‘回頭望福’,與是個自種自吃的道士,有甚聯絡?

唐僧為什麼是鎮元子的故人?為什麼五莊觀內的樹被孫悟空推倒?為什麼人蔘果是天開地辟之靈根?為什麼孫悟空要各處去尋訪能把這樹起死回生的良方?為什麼人蔘果又叫草還丹?這與聞太師身亡絕龍嶺,與楊戩尋訪土行孫根腳,與姬昌返還故鄉,與黃庚,有冇有什麼聯絡?

土行孫為什麼與鄧嬋玉千裡姻緣一線牽?為什麼鎮元子卻又安排蔬酒,與行者結為兄弟?為什麼說這纔是不打不成相識,兩家合了一家?

為什麼將三尖兩刃刀拿了出來,還穿了黃衣袍,收了兩位金毛童子?為什麼鎮元子歡喜要辦一個“人蔘果會”?

為什麼甘露水不許犯五行之器?為什麼人蔘果與五行相畏?這與雲散水枯,汝歸何處?雲散皓月當空,水枯明珠出現。有甚關係?

為什麼栽種人蔘果果樹的土地,硬實的緊,就是鋼鑽鑽他也鑽不動些些?為什麼土行孫會地行之術?

為什麼陣元大仙使一個“袖裡乾坤”的手段,在雲端裡把袍袖迎風輕輕的一展,刷地前來,把四僧連馬一袖子籠住?這與老子在牛背上,看見金蛟剪落下來,把袖口望上一迎,那剪子如芥子落於大海之中,毫無動靜。與五莊觀正殿壁中間掛著五彩裝成的“天地”二大字。與長生不老神仙府,與天同壽道人家。有甚聯絡?

聞仲為什麼被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?這與‘四時吉慶’,與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音菩薩用瓶中甘露救活果樹,有冇有什麼關係?

金擊子是什麼樣式的?為什麼它的上邊有眼,繫著一根綠絨繩兒?這與青龍嶺,與兩枚仙杏安天下,與“你姓什麼?”有甚聯絡?為什麼叫金擊子?“叮叮噹噹,久煉成鋼。太平將近,我往西方。”其與這幾句話,有甚聯絡?清風、明月為什麼要將師徒四人關在吃飯之地?為什麼唐僧道他若乾出這個勾當,不同你我出去啊,我就念起舊話經兒?為什麼孫行者把金箍棒撚在手中,使一個“解鎖法”?為什麼鎮元大仙要擊打四人,為果樹報仇?為什麼孫悟空自己變作一個石獅子,還把油鍋整通了,不,是整漏了,不過通和漏都一樣。為什麼孫悟空怕油鍋把他師兄父弄做個稀爛的和尚,然後要上東洋大海,遍遊三島十洲,訪問仙翁聖老,求一個起死回生之法,將推倒的果樹醫活?

為什麼五莊觀留清風、明月二仙童看守五莊觀?為什麼有方外道士雲中子進劍除妖?為什麼雲中子左手攜定花籃,右手執著拂塵?一個這邊為國事煩惱,為人馬累贅,一個那邊勸導棄小而全大,為何有如此區彆?花花世界,迷人眼目,何以破之?無他,拂塵掃之,便自能飛越關隘去矣。問曰,拂塵如何掃之?“助興梵刹同艱苦,密行功圓上品蓮。”人們為什麼不叫具行和尚,反而叫他“聾子和尚”?“眼見如盲,口說如啞。”“道流,爾欲得如法,但莫生疑,展則彌綸法界,收則絲髮不立,曆曆孤明未曾欠少。眼不見,耳不聞,喚作什麼物?”為何設雷部?為何曰‘今特令爾督率雷部,興雲佈雨,萬物托以長養,誅逆除奸,善惡由之禍福’?為何初次出現在古墓?為何曰‘大雨燕山曾出世,一聲雷響現無生’?既是無生,為什麼又現出一聲雷響?“七日來複,宮添一線。衲僧分上作麼生,石筍抽條,冰河發焰。柏山拄杖子,放一頭低,與你相見。”“七百僧中選一人,本來無物便相親。夜傳衣缽曹溪去,鐵樹開花二月春。”“微妙家風,非空非色,卓然無去無來。超今越古,悟者免輪迴。拈出長春聖境,瓊花綻、鐵樹崔嵬。誰知覺,了翁夜半,震動九天雷。”

“五嶽灘頭景象新,仁人方達杳冥身。天綱運轉三元淨,地脈通來萬物生。自曉穀神通此道,誰將理□□修真。明明說向中黃路,霹靂聲中自得神。”為什麼用五,用土,用黃,以及用信,這些字眼,來貫穿全文?

一個是被師父囑咐不可忘本的黃天化,一個是善於變化之功的楊戩,魔家四將為什麼會亡於二人手下?聞仲為什麼會被妄境牽纏,一墮惡趣,返真無路的趙公明,傷心哭泣?為什麼在三霄娘娘身亡後,緊接著就是破紅砂陣,以及燃燈調遣人馬於各路阻攔聞仲回朝歌?貧子忘本,被妄境牽纏,何日何時,方得歸家音信,脫垢返真?一:“六時叩問黃金父,赤子飄零幾日歸。話到輪迴無儘處,相看不覺淚沾衣。”二:“不因言句不因人,不因物色不因聲。夜半吹燈方就枕,忽然這裡已天明。””三:“仰山禪師曾經問中邑洪恩禪師:“如何得見佛性大義?”洪恩禪師說:“我與汝說個譬喻,如一室有六窗,內有一獼猴,外有獼猴,從東邊喚,內猴即應。如是六窗俱喚俱應。”仰山禪師禮謝道:“適蒙和尚譬喻,無不了知。還有一事不明,隻如內獼猴睡著,外獼猴欲與相見,又且如何?”洪恩禪師下堂,執仰山禪師手作舞說:“與汝相見了。譬如蟭螟蟲,在蚊子眼睫上作窠,向十字街頭叫雲:‘土曠人稀,相逢者少’。””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